多维度实施藏粮于地战略
11 2025-04-05 16:43:30
在儒家看来,仁是有原则的,并不是无条件地爱所有人。
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和价值之源,而将人视为自然界生命创造的实现者、执行者,这才是中国天人合一论的真实含义。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,孟子的仁民与爱物是有区别的,仁民是仁,但爱物不是仁。
孔子的仁学由此而被记入了人类文化的史册。[15] 见蒙培元:《人与自然》,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,第316页。差异性原则是一个自然的原则,并没有什么难理解(西方哲学家休谟,在提倡人类同情心并以之建立伦理和社会正义时,也是承认差异性原则的)。其中,即说明了三者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,又指出了人道的特点。这个看法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,但是,这个看法是错误的。
程颢对忍心无恩之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。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命题,将仁说成是人的全体之德,又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诚,心也,无定体而行其性者也。
[75]《诚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[69] 这是天人体用合一说在诚这个范畴上的应用。他把诚看成是变化代兴之天德,同时又是人的主观精神,天地为大矣,不诚则不能化万物,说明自然界以其真实的变化之德,化育万物,而君子养心莫善于诚[2],致诚、诚心则能守仁行义,而与天地合德。但它又有实际内容,并不是佛、道所说的虚无。
[73]《中庸》二十五章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三。在心之实,不是别的,就是在天之实。
[34]《离娄》,《孟子集注》卷四。)[67] 仅仅就自然界本身而言,根本无所谓诚,只有站在人的立场,才能说天道之诚,但那已经是在人之言天耳。以诚为心,充分体现了诚的主体性。心诚则天地万物皆诚,但是还要有成己到成物的功夫。
由于人性来源于宇宙本体,所以至诚便能尽其性,尽人性、物性,以至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。诚的基本含义仍然是实,即真实无妄之理。因此,诚和善是相联系的。[12]释氏语实际,乃知道者所谓诚也,天德也。
而天人合一之学,就是内外合一之学。盖人之心能无不实,乃为有以自成,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。
但他过分强调天之诚和人之诚的区别,这种分析反而失去了理学诚论的真谛。[32] 朱熹关于诚的哲学,决不是忽视主体作用,恰恰相反,他随时都把主体性提到很高的地位,但在他看来,心之所以能有如此作用,正是由于达到了诚的境界,即与自然界的真实无妄之理合而为一了。
但他们和周敦颐、二程一样,都不是从一般宇宙论的意义上讲诚,而是说明心及其认识的来源。从天的方面说,则必须包含着人的内容。为此,二程提出了诚和心的关系问题。但他以无极为宇宙本体,故诚之源归根到底是无极本体。这也就是圣人境界圣人之德,浑然天理,真实无妄。在理学范畴体系中,诚既可以从天的方面说,也可以从人的方面说,既是客观范畴,又是主观范畴,但是更确切地说,它是人与天、心与理完全合一的本体范畴。
另一方面,他又提出,并不是人人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诚体的存在,因此,要用明即思诚的方法,实现诚的自觉。这和朱熹以诚为实心之说有联系,但又有很大区别,因为王夫之以心为用,故只能是知觉或精神作用,必须托于性才能显其用,而性则必待诚心而行。
但这本然之理,并不是与心相对而言,即不在心外,它就是心之实。他强调学以讲明人伦日用之道,则智仁勇所至,将日增益以(至)于圣人之德之盛[76],而达到诚的境界。
[46] 朱、陆以后,如果说明朝的吴与弼遵守朱熹诚明两进[47]之说,主张明善以复其真性,实现诚的境界。成己正所以成物,而成己为本。
未至于圣人者,其心不能皆实,故不能无妄。夫诚者实有者也,前有所始,后有所终,天下之公有也,有目所共见,有耳所共闻也。有诚故有明,但明又是致诚的手段,明者明其诚,即对诚的自觉认识。[65]《正蒙注·诚明篇》。
[44] 成己虽是自成,却需要谨、信、妨邪等内心功夫。是故明理居敬,然后诚道得。
心之本然、自然、当然既是诚,也是意,人的主体意识无不诚,所谓敬,只是顺其诚而已。维心亨,维其心诚一,故能亨通。
但无极只是从宇宙论上说,是天地万物的本源。另一方面说明,必须有自我认识的自觉,即只有明善,才能存诚。
因此,从本源上讲,诚就是实心,因为有实心,所以有实理。所谓智仁勇,实指不蔽、不私、自强三种主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或质性,可称为天命之谓性。[24] 自内得者是由体达用的自我呈现,自外学者是由用达体的逆取功夫。[61] 这种认识同样是价值论的,不是认识论的,但以其实而具有真理论的意义,因为他同样是把所当然同所以然、性理和物理合而为一的。
心统性,故诚贯四德,而四德分一,不足以尽诚。[51]《无后论》,《论前辈言铢视轩冕……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二。
性是从主体方面说明人的本质存在,天道是从客体方面说明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和规律,只有二者合一,才是诚的境界,即从认识上达到了真正的自觉,实现了对人的本体存在的自觉认识。无是一个没有规定性的范畴,相当于非存在而不是不存在,非存在也就是存在,不存在却是真正的空无。
[58]《与门人祝开美问答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实之者则是所实的内容,即仁义礼三种伦理道德,但这决不是天之所命,而是在人伦日用中,血气心知所有事。